文字随笔 / 日志 / 时事天下 · 2017年10月10日

暴力销毁学生手机的方式不可取

近期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带有视频的新闻,10月8日在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砸烂。而前一阵,也有一段班主任要求其班上有手机的同学,把手机扔进水桶的视频曝光。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扔手机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不舍。但是没有办法,在面对班主任的强势下,众人还是都照做了,把手机全部进入水中。家长们对学校和老师的这些做法也很配合,都说这是为了孩子好,不让孩子受到手机网瘾的影响。

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这样的做法,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好处吗?

菜刀会沦为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难道就要销毁菜刀吗?电脑网络会让人得网瘾,难道要禁用电脑和网络吗?驾驶汽车会发生交通事故,难道就不准驾驶汽车了吗?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不能一概而论。这种“虎门销烟”式的销毁手机的做法,只能让人们看到部分老师和家长在网络化时代的面前,体现出对新生事物所产生的问题不能精准地解决,从而产生了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且不论销毁私人物品是否涉嫌违法,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手机,而在于人。贪玩手机会影响生活和学习,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方法不到位,而非手机本身的过错。因为玩手机而销毁手机,无疑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非实质。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死板方法。

如果老师和家长们能因势利导,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那么,问题应该会得到解决。例如利用手机查阅生活窍门知识,在没有台式电脑的环境中,用手机发送邮件快捷地传递学习资料,教会学生们在外出时准确利用手机的导航定位功能,遇险情及时报警联络等等。在学习中,也可利用手机在网络上获得解答难题的思路及参考方法,获得课外知识,业余时间利用通讯软件组织学习讨论小组,进行异地交流等等。这些都是手机使用中有益的一面。

同时某些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应该克制自身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无论吃饭或临睡前,都埋头玩弄手机,失去了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宝贵时间,而使他们对父母的不良行为耳濡目染,导致他们也养成了沉迷手机的坏习惯。

何况,锤子砸,扔水桶,暴力销毁手机的行为,难道就不会给孩子带来阴暗面的影响,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的种子吗?这类销毁行动,会让部分学生感到自身的权益受到了侵害。虽然表面上会顺从,但也会让他们对老师和家长们产生抵触和不满。亦会使他们觉得自身,包括自身的财物都是成人们的附属品,没有任何被尊重和被保障的权利,成人世界可以利用威严随意处置这些物品。

同时,因为这种“砸”,“扔”的行为方式,是老师“示范”给学生的“榜样”,部分不理解老师良苦用心的学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老师“教”给他们的正确行为。将来一旦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自认为有理的一方,或许也会想起用今天这种砸,扔的暴力行为,理直气壮地去对付另一方,而不会感到有任何不妥。因为当时老师处置他们的手机,也就是用的这种行为呀!

诚然,这样的“砸”、“扔”行动,是会给学生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威慑”,短期内孩子是没手机可玩了。但,兴一时之利,留长久之弊。现实的手机没有了,心中的“手机“还在;表面的刺头拔除了,问题的根源还在。并且这个问题根源不在学生,恰恰在于发起这类销毁行动的老师和家长。

只要成人世界还要利用威严随意处置孩子们的物品而忽略他们的感受,自身却沉迷于微信,手游,追剧等手机世界中;只要老师和家长们还只是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教育,缺少和他们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只要之后没有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利用手机,让他们明白沉迷手机的危害等后续的跟进,那么仅仅凭借这样一次两次“虎门硝烟”式的暴力销毁手机行动,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