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随笔 – 第 2 页 – 索梦部落

文字随笔

对“女德班”的感想

近来,社会上频频出现这样的新闻,某地开设了女德班,教授妇女顺从丈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得逆来顺受,就差没有到古人的三从四德地步了。这样的现象出现真是令人吃惊。仿佛社会一下子回到了满清或者之前的封建王朝。国家提倡了几十年的男女平等观念,突然就像是付之东流般。

女德班的出现,并存的是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幌子。说起传统文化,我就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也希望恢复古人社会清明,长幼有序,民风淳朴的社会。但是,如此这般宣扬女子是地,男子是天,女子就得服从男子,接受打骂,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穿开放一点的服饰,不能有强硬的性格,甚至据说,点外卖都是不守妇道的象征。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实在让人捉急,这哪是恢复传统文化礼仪呢,简直是恢复奴隶制社会,甚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嘛。感觉就好比某些宗教极端主义让妇女穿黑袍,不准和别的男人接触那样,到了这种地步了。

妇女天性是该温柔贤良,这我也同意。但仅是天性如此,并不可参杂其它过分的荒唐的“礼仪”。过分地极端地强调顺畅男性,这本身就是个极端主义的思维。而且,以国学为名,如此宣传,会然人误以为国学就是这么个糟粕,让那些不了解国学的人们,对国学产生误解,反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宣扬,这是在帮传统文化的倒忙,抹黑传统文化啊!

那些宣扬女子无条件顺从男子的“讲师”,不知是宣扬的哪门子国学和传统文化,他们只知道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却一定不知道“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自先秦以来,以至满清。是在不断发展的,并无定数。明朝后期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如果不是清朝入主中原,误国百年,相信一定会出现开放民主的传统文化,对妇女的束缚也不会在满清时代那样牢固了。明末已经出现具有一定民主思想的黄宗羲的《原君》,这就是一个例子。那么,为什么某些宣传传统文化的讲师们,会以女德为宣传点切入呢,或者说他们为什么不去宣传屈原,岳飞之忠,包龙图之正,史可法独守扬州之烈呢,又为什么不去宣扬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呢?难道这些就不算传统文化了吗?我想这还是讲师们的私欲所致,他们在以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以自己为代表的阶层的利益出发,宣扬有利于他们的所谓的传统文化。

因为宣传屈原,包龙图等人物的思想,就意味着宣扬不听领导错误指示,是非分明一意孤行的“忠”臣,而这种刚直的“忠”,对他们来说没啥好处;而宣扬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我想他们大概不大了解那段历史,即使了解,也不会去宣扬,因为宣扬就意味着打破了明末之前古板迂腐的传统思想,而那种古板迂腐的传统思想,对那些讲师来说,才是真正需要的思想,才是在他们眼里“真正”的传统文化。

于是,宣传女德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有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可以轻易地控制女性,哪怕是强势的女性,如果接受了这类女德的洗脑,那么男性就不必在乎自己任何不道德的举动,会对对方女性造成什么伤害了,反正女人都逆来顺受了,而且还能过一把奴隶主的瘾,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总之一句话,他们不是在真正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在宣传自己的私人欲望,他们所谓的传统文化,是包裹在他们私欲内里外的一层伪装的外套。他们在抹黑中国传统文化,误导民众,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变成第二个让女人蒙面穿黑袍的宗教极端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有先进的思想,当然也有落后的糟粕,他们好讲不讲,尽挑糟粕的讲,给弄得乌烟瘴气,歪曲殆尽。

人类社会总是在进步的,历史潮流,滚滚而来,任何违背历史发展的思潮,终将被打入历史的冷宫。女德已经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而覆灭了,现在再提起,应该不会有很多妇女受骗上当被洗脑了。只是,社会上还是有这样那样的“大师”在宣传这这类思想,还是有部分女性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欣然接受这种思想。这是需要全社会值得警惕的。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我们昨天继承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我们今天传播的思想,就是明天的传统文化。是选择宣扬糟粕误人子弟之路,还是选择发扬光大真正的中华文明之路,是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重要的抉择。

我们要沿着明末思想家们的民主萌芽思想这条路走下去,沿着先秦至今一切先进的思想走下去,去除糟粕,改良传统。让今天继承了先贤思想的传统文化,变成未来后代向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

小时光,慢旅行

11月5号星期天,参加了慈溪旅游公众号举办的“小时光,慢旅行”一日游活动。路线是徐福养生游。

顾名思义,去的地方和徐福有关。徐福者,秦朝奉秦始皇之命,东渡日本,求取长生不老仙药之人者也。他是第一位将中原文化带入日本,给日本的社会发展带去了很大贡献的人。是中日友好的象征之一。这次首先就游览了达蓬山的徐福公园。里面有徐福雕像,东渡壁画,展览馆等。是详尽反映徐福东渡的主题公园。

然后我们又逛了龙山方家河头,一个百年古村落。体会了乡村的质朴与特有的文化气息。话说这方家河头以前我也去过,里面有棵鸳鸯樟,两棵长在一起,很有意境,应该是村里的标志性景观了吧。

接着是走了伏龙山,游览了伏龙寺。走在山间小道上,正是秋叶黄,凉风拂的季节。感受着秋的魅力,穿梭于绿色与黄色植物交织的小径。体验山水,融入大自然的怀抱。给我们讲解伏龙寺的是一位和尚导游。他带我们参观了伏龙寺旁虞洽卿纪念墓园,浙东抗日游击队的纪念碑,和伏龙寺。使我们了解了历史,也体验了佛教文化。

最后一站是伏龙山上的滑翔基地。上去看时,正好有很多游客在教练的指导带领下体验空中滑翔。虽然天气是阴沉沉的,但看着天空中翱翔的滑翔伞运动员们,感觉人生之拼搏,奋进,亦是如此。

整个旅行用了几乎一天的时间,虽然路途近,但还是感受到了慈溪本地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有些景点还是我们平时所不了解的。这次活动每人发了一把伞,一个2000多毫安的充电宝,和一个环保袋。真是不错的礼品。只是充电宝没有我手机配套的TYPE-C接口,可惜了。

整体来说,参加这次活动,受益匪浅。路途中也拍了好多照片,只是摄影水平不够,美景拍出来放在电脑上回看,没有满意的效果,看来今后还是需要多多学习摄影知识啊。矮中取长,挑了五张照片,传上来,以作纪念。

暴力销毁学生手机的方式不可取

近期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带有视频的新闻,10月8日在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砸烂。而前一阵,也有一段班主任要求其班上有手机的同学,把手机扔进水桶的视频曝光。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扔手机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不舍。但是没有办法,在面对班主任的强势下,众人还是都照做了,把手机全部进入水中。家长们对学校和老师的这些做法也很配合,都说这是为了孩子好,不让孩子受到手机网瘾的影响。

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这样的做法,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好处吗?

菜刀会沦为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难道就要销毁菜刀吗?电脑网络会让人得网瘾,难道要禁用电脑和网络吗?驾驶汽车会发生交通事故,难道就不准驾驶汽车了吗?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不能一概而论。这种“虎门销烟”式的销毁手机的做法,只能让人们看到部分老师和家长在网络化时代的面前,体现出对新生事物所产生的问题不能精准地解决,从而产生了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且不论销毁私人物品是否涉嫌违法,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手机,而在于人。贪玩手机会影响生活和学习,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方法不到位,而非手机本身的过错。因为玩手机而销毁手机,无疑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非实质。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死板方法。

如果老师和家长们能因势利导,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那么,问题应该会得到解决。例如利用手机查阅生活窍门知识,在没有台式电脑的环境中,用手机发送邮件快捷地传递学习资料,教会学生们在外出时准确利用手机的导航定位功能,遇险情及时报警联络等等。在学习中,也可利用手机在网络上获得解答难题的思路及参考方法,获得课外知识,业余时间利用通讯软件组织学习讨论小组,进行异地交流等等。这些都是手机使用中有益的一面。

同时某些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应该克制自身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无论吃饭或临睡前,都埋头玩弄手机,失去了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宝贵时间,而使他们对父母的不良行为耳濡目染,导致他们也养成了沉迷手机的坏习惯。

何况,锤子砸,扔水桶,暴力销毁手机的行为,难道就不会给孩子带来阴暗面的影响,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的种子吗?这类销毁行动,会让部分学生感到自身的权益受到了侵害。虽然表面上会顺从,但也会让他们对老师和家长们产生抵触和不满。亦会使他们觉得自身,包括自身的财物都是成人们的附属品,没有任何被尊重和被保障的权利,成人世界可以利用威严随意处置这些物品。

同时,因为这种“砸”,“扔”的行为方式,是老师“示范”给学生的“榜样”,部分不理解老师良苦用心的学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老师“教”给他们的正确行为。将来一旦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自认为有理的一方,或许也会想起用今天这种砸,扔的暴力行为,理直气壮地去对付另一方,而不会感到有任何不妥。因为当时老师处置他们的手机,也就是用的这种行为呀!

诚然,这样的“砸”、“扔”行动,是会给学生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威慑”,短期内孩子是没手机可玩了。但,兴一时之利,留长久之弊。现实的手机没有了,心中的“手机“还在;表面的刺头拔除了,问题的根源还在。并且这个问题根源不在学生,恰恰在于发起这类销毁行动的老师和家长。

只要成人世界还要利用威严随意处置孩子们的物品而忽略他们的感受,自身却沉迷于微信,手游,追剧等手机世界中;只要老师和家长们还只是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教育,缺少和他们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只要之后没有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利用手机,让他们明白沉迷手机的危害等后续的跟进,那么仅仅凭借这样一次两次“虎门硝烟”式的暴力销毁手机行动,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从教师学生互扇巴掌的新闻引发思考

近日,一则视频新闻传遍了网络。视频中一名女教师在批评一名男学生,那男学生不服气,向女教师顶嘴了几句。可能是顶嘴的话语有些过分,女教师竟然一个巴掌扇了那名男学生。而接下来的一幕,更是令人震惊,男学生立即回扇了女教师一个巴掌!

这则视频在网上掀起了诸多思考。按理说,教师是启迪学生心灵和知识的窗户,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如父母。但近年来,时不时地爆出教师体罚学生,学生殴打老师的负面新闻。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虽然这些极端的新闻也仅仅是极个别的例子,但从总体氛围来说,师生关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融洽了。

究其原因,首先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如今社会崇尚名利,部分学校和教师以以单纯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偏力于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应试教育而教学,仿佛好成绩就代表一切,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尊师重道这些古已有之的优良传统在学生身上早已缺失殆尽。

同时部分教师不会关心学生的心态,不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体会、理解他们的情绪和诉求,一味地以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学生们的种种举动。这样就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孩子们大都从是独身子女,从小被父母的溺爱所宠坏。有些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养成了自私自利,甚至残忍的性格,仿佛世间一切都要顺着他的心意,稍有不顺,便大发脾气,受不得半点委屈。同时这也是校园暴力催发的因素之一。

如此这般,不懂得学生心理的教师,遇到娇生惯养的学生,二者之间肯定无法融洽地沟通,也肯定会发生各种矛盾了。要解决个问题,让师生融洽,根子还是在学校和教师这边,应该还是得从教育抓起。这个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而是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这种教育,亦是需要学校和教师们,甚至整个教育界改变一味重学习成绩的功利教育之后,才可实施的。同时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相互包容,才能做到相互理解。

另外,对于学生的家长们来说,不可过分溺爱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需要时刻教导孩子尊老爱幼,教育他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的品行影响甚大,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只有教育界,学校,家庭共同配合,努力,才能纠正当今不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是只有共同的努力,才能给学生,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人格,一个优良的品行。有了完整人格和优良品行的学生,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才能发挥出学习的热情,踏上一条光明的前程。

《大肚子的猫》读后感

《大肚子的猫》,这是一个有趣又有点怪诞的故事。一只原本普通的小猫咪,忽然变得非常贪婪贪吃,竟然吃掉了主人,并一路上吃将过去,把看到的人都一个一个地吃掉,并且肚子也随之越来越大。直到最后遇见一位伐木工人,猫还想吃掉这位伐木工人,结果伐木工人将猫的肚子劈成两半,被猫吃掉的众人逃了出来,由此得救了。

说不出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定位为儿童故事。或许西方社会的叙事观和思想观与我们中国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个故事适合儿童,但我更认为这是一则对人性和社会的寓言。

显而易见,故事的主题从某种角度来说,阐述了贪婪带来的后果。这只猫原来普普通通,只是一直可爱的小猫咪。因为有一天忽然动了贪欲,觉得怎么也吃不饱,于是任由自身的欲望膨胀,一路上随心所欲地被这种贪欲所俘虏,吃掉了众人。猫吃不饱的状态,正是人类贪婪欲望的象征;而猫身体的膨胀,正是人类贪婪日益膨胀,欲望无所节制的表现。那么,这样任凭欲望膨胀下去的后果是什么呢,故事写得非常清楚,伐木工人一斧头将猫劈成两半。这正是象征了贪婪不可能无法无天地持续下去,一旦纵欲,遇到比你强大的人或事物,你是无法像从前那般任意霸占的,只会自食其果,被强大的力量所击败,毁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则故事是教育大家节制欲望,不可无休止地贪婪下去,否则总有一天会遭到灭亡。

同时,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则故事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强权政治被底层人民推翻的过程。猫原本是由老奶奶抚养,这象征着一个政权是由底层人民所供养的。猫忽然有一天变得贪婪,吃掉了老奶奶,则象征了这个政权开始腐败堕落,盘剥曾经养活自己的人民,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猫一路上将看到的人们一个个吃掉,则表示了强权政治不断压迫更多的人民来满足自身的欲望。猫不断膨胀的身体,正是强权政治搜刮民脂民膏的具象体现。而最后的伐木工人,则代表了人民的力量,或可理解为工人的觉醒与起义,最终推翻了强权政治,解救了被盘剥的底层民众。

这则故事是由法国作家米歇尔·西穆森根据丹麦的传说编写的。或许这个故事阐述了人类贪婪欲望造成的后果,或许在某种角度影射了诸如法国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的这类历史。

又或许,这只是一则简单的童话故事而已。